氣候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議題。二氧化碳等溫室性氣體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溫升高,使人類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。近幾年來全球持續性氣候異常,更像是大自然對人類行為的懲罰。在我國,節能減排,刻不容緩。 近三十年來,中國保持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增長率,然而,隨之而來的還有大自然的眼淚。過快的城市化發展步伐讓人們過上的現代化生活,背后卻是生態環境所付出的沉重代價。根據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共同發布的《中國生態足跡報告》數據,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,我國人均生態低碳經濟論文庫足跡持續增長了約兩倍。中國人均生態足跡是1.6全球公頃,也就是說,平均每人需要1.6公頃具有生態生產力的土地來滿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。盡管這個數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.2全球公頃,但我們消耗的資源已經超過自身生態系統所能提供資源的兩倍以上。推行低碳經濟,促進節能減排,已經迫在眉睫。 發展低碳經濟,人們能做些什么? 很多人以為節能減排的責任在主要一些重要行業身上,個人所做的不過是杯水車薪。殊不知,個人對環境的影響比人們自己的想象要大得多。追求現代化的生活讓很多人患上“碳依賴癥”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所發布的一份名為《改變生活方式:氣候中和聯合國指南》出人意料地表示,“消除碳依賴”或許比想象的更加容易:人們只需要采用氣候友好的生活方式,這既不會對各自的生活方式產生重大的影響,也不需要做出特別大的犧牲。 只要在衣食住行中注意以下的行為,一個人就可能減少一半的碳足跡。 ———使用傳統大發條鬧鐘而不是電子鬧鐘,每人每天可以節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; ———選擇曬晾衣物,避免使用滾筒式干衣機,每天可以減少2.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;———選擇在附近的公園或社區中慢跑,比起跑步機上的45分鐘鍛煉,每天可以減少2.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; ———選擇非電動牙刷將可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; ———用烤面包機烤面包,而不是用15分鐘的烤箱,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; ———用節能燈替換60瓦的燈泡,可以使產生的溫室氣體減少近4倍; ———不用汽車作為代步工具,8公里的路程,可以節省1.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; ———在午休和下班后關掉電腦和平板顯示器,將使這些設備造成的排放減少1/3; ———購買使用節水型淋浴頭,不但每分鐘會節省10公斤的水,而且也將3分鐘熱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減到一半。 以上行為主要是針對城市居民。而對我國8億的農村居民來說,更為重要的是保持傳統的生活方式。歐洲一個組織調查表明:如果全世界67億人都按照3億美國人那樣的生活方式去生活,人類需要5.6個地球;如果按照英、法這樣的歐洲國家去生活,人類需要3.9個地球;如果按照日本的生活方式生活,人類需要2.9個地球。如果按照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我們只需要0.9個地球就夠了。可見,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在節能環保上自有優越之處。只是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,農村日新月異,物質上蓬勃發展的同時觀念上也發生了很多改變,很多人以“消費”為榮,浪費鋪張的現象經常可見,傳統“艱苦樸素,勤儉節約”的觀念被很多人拋在了腦后。其實現代化并不是“鋼筋水泥”,也不是更多的肉食,如果人們在物質豐富的同時,能同時保持自身的良好品質,不向那些時髦的行為看齊,對生態來說,實在是一件幸事。本文關鍵詞:代寫碩士論文 、碩士論文 、碩士畢業論文。 美國有一個叫做“Carbonrally.com”(碳團結)的網站,人們在這里可以很方便地計算出個人的碳足跡,由此看到自己環保努力帶來的成果。人們還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組隊“廝殺”,比賽哪個隊能夠少排放最多的二氧化碳。該網站自2007年10月開辦以來,其注冊的2000名用戶已總共減少排放150多噸二氧化碳。對比全球每年高達280億噸的排放量,這個數字或許是微不足道的,但人們可以通過這個活動,感受到自己行為對環境的影響,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當中。 古語云: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。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想一下,任何一個數字乘以13億,都會是不可估量的。只要每一個人都能夠注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,“低碳經濟”就離我們不遠,美好的生態環境便是指日可待。 |